close
各位好友很久不見啦!一趟放空的上海行,大叔我頓時精神了起來,同時腳也鐵了起來(@_@)
我想應該很多人在期待這趟旅遊的心得吧^0^
(謎之聲:你誰阿!!)
所以囉!廢話不多說,這次的上海灘之旅,我把他拆成幾個部分,有歡笑,有熱血,有淚水,有汗血,一段友情跟愛情交織的感人故事~~~
(謎之聲2:......)
又扯了一堆廢話。總之,首先這篇呢,就跟各位分享,上海隨手可得的傳統風情吧!!
(1)老街坊、小弄堂:
有東洋魔都別稱的老上海,紙醉金迷、如夢似幻的生活,相信是許多上海人,從19、上世紀到現在,美好的集體記憶與驕傲。
當然,現在的上海,不用說他們開發越來越誇張,物質文明也越來越站在世界的潮流尖端。
然而,大肆往前進之餘,上海仍然保存了往日的共同榮耀,就讓它隱身隨處可及的地方,與當代社會一起,和諧又不突兀的並行下去。
很多仿傳統建築風格的洋房或公寓~
小有名氣的古玩街
很多傳統建築,上海並未因開發而強制拆除。而是改以保留住人、或用國家重點文物保存單位的名義,讓它繼續存在,甚至重新打造仿古建築的商場或區域,讓外地觀光客在市中心,也看得到上海往日的風情。而且,不見得一定要在某些特定的上海景點,才能發現這種懷舊味。事實上,傳統仍在身邊。
如同周董的老歌〈上海1943〉裡面的片段(這歌還變成國文考試的常客...):
「消失的舊時光,一九四三;在回憶的路上,時間變好慢;老街坊,小弄堂,是屬於那年代白牆黑瓦的淡淡的憂傷...」。
透過隨處可看到的舊式建築,上海的懷舊風情,即便在一個最小也不過的巷子,都可以發現屬於「老」這位朋友的寶藏。
(2)豫園
豫園從明嘉靖三十八年(西元1559年)開始興建,至明神宗萬曆五年(西元1577年)完成,前後共用了18年時間。豫園原來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為了侍奉他的父親——明嘉靖年間的尚書潘恩而建造的,取“豫悅老親” 之意,故名為“豫園”。佔地70余畝。17世紀中葉,潘氏的後裔逐漸衰落,園林也逐漸荒廢。到清乾隆二十五年(西元1760年),由該地的人士集資購得豫園的一部分,並重新進行整理。
清道光年間(西元1821-1850年)豫園因年久失修,當時的地方官通令各同業公所分管並作為議事的地方,共有21個行業各佔一區,自行修葺。但從清代後期到1960年代,由於中國不斷的有戰亂,豫園就在這種破壞與重建的輪迴下擺盪,直到80年代大陸官方正式把他列為重點維護文物,豫園的生存空間才算保住~~
目前觀光客爆多的豫園
現在的豫園呢?早就成為觀光客去上海看古文物必排的重點名勝了~~(特別是跟團的遊客)
除周遭腹地幾乎因配合豫園,幾乎全改成豫園式的古代庭院建築外,還很自成一格滴,讓豫園成為一個比萬華、西門、新崛江等還大的綜合型態商圈。讓人頓時有種復古的現代感受,相當獨特。
附近整合為豫園商城
不過,人超多,且幾乎都是外地遊客。
可能外地人才想看看當地的古文化之美吧!就如同我們台灣人自己,對於故宮、赤崁樓等的喜愛程度沒那麼高,卻對什麼摩艾石像、吳哥窟、金字塔等津津樂道一般的心態,大家總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。
人可以說多到胼肩雜沓的程度,所以意思就是:隨身物品要格外留意(小心扒手)。
大戲台
在豫園裡陶醉的情侶
當然,逛豫園外部,除了步行,大家也可以採取比較有趣且有點小冒險的方式,就是像自然風我們一行,搭個用機車改成的黃包車,用比較快速的方式通過並瀏覽外圍的豫園商圈,直接進到豫園本殿的入口。
九曲橋、湖心亭、大假山、古戲台、以及在太平天國時代被當作上海小刀會起事的遺址介紹......,對於自然風我這個歷史人來說,就好像進到了寶山一樣開心阿^^~
在豫園裡,懷舊的感覺特別深。同時,結合現代商品的復古風,也頗令人回味。
(3)外灘
常看港片的人,對於羅文歌詞中「浪奔、浪流....」所指的外灘與上海,一定不陌生。
此外,周董的歌,也一定讓我們這代的年輕人瞭解,外灘在上海的地標意義。
所以,自然風一行人的自由行,對於這個最經典的地方,自是不會錯過。
坐船看黃浦灘頭浪奔浪流
上海外灘是上海租界區也是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發的起點。在1843年以前,這裡還是黃浦江邊的一片泥灘。1844年起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,英國人使用這塊地區作為碼頭,不久這裡開設了最早的一批洋行,其中最有實力的是英資公司怡和洋行(Jardine Matheson & Co.,外灘27號)、寶順洋行(Dent & Co.,外灘14號)、老沙遜洋行(David Sasson and Sons Company,外灘24號),以及美資的旗昌洋行(Russell & Co.,外灘9號)。1848年在這裡鋪築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。這條馬路的名稱「Bund」至今為止是西方國家對上海外灘的稱呼。
雖因國共內戰及隨著中共政權建立,上海外灘似乎沈寂了一陣子。但模樣始終沒有被動過。進入1980年代,外灘又逐漸恢復昔日盛況。
仍然很棒的外灘
現在的外灘,白天繁華熱鬧,同時也車水馬龍。舊時西方各時期在這設的商業據點全數保留,成為了知名的萬國建築街。
看著老洋房,一方面可以在心裡罵罵殖民色彩的外國企業=0=,同時也能在這找到與建築相關的不同視覺饗宴。
除了老洋房,沿著黃浦江邊步行,更可找到昔日上海灘的生活片段。不論是早期器物與拉車、穿著旗袍表演的街頭藝人、各式懷舊雕像...
乃至江邊隨時都會有的渡輪。上海的風光與傳統,就在這個景致中瞬間被濃縮起來。
到了夜晚,萬紫千紅的燈火環繞江邊,照亮整個外灘。這一刻,可知道昔日不夜城的稱號,在現代的上海,地位仍是不被撼動。
不論白天或夜晚,外灘頭,永遠都能呈現最直接反映上海灘文化的真實、美麗、及歷史。
(4)朱家角古鎮
提到朱家角,可能有些人有點陌生。
說實在的,自然風出發前,對朱家角也很陌生。
還是因為同行友人的父執輩,是當地出身的,他算是為了父執輩而規劃一趟尋根之旅,也因此,自然風有機會接觸並深入瞭解朱家角這古鎮。
朱家角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。早在宋、元時期,朱家角地區已形成集市,後因水運方便,商業日盛,逐漸形成集鎮,至明萬曆年間遂成繁榮大鎮。清代以後,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。至清 末民初,商業之盛已列青浦縣之首,為周圍四鄉百里農副產品集散地。由於這個鎮發展歷史已近千年,在1991年,上海將其提報為「上海市四大歷史文化名鎮」,此後,該地逐漸變成上海觀光上的文化資產代表。
(以上代表大叔我有做功課^0^)
朱家角古鎮面積達1.5平方公里,比鄰近同為文化古鎮的周莊面積還要大上三倍,家大,自然遊玩的地方就多,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,北岸井亭港,南岸北大街,兩岸遍佈蜿蜒曲折的小巷,花崗岩石的街面,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及眾多的歷史遺跡。
小橋流水是自古文人最愛的景,而朱家角應有盡有!!
有漕運、也有扁舟、加上隨處可見的小拱橋,及蜿蜒且密佈的的小巷弄市集,讓我們在朱家角的歷史巡禮上,時時都有新發現。
雖然,因為這個小鎮一點都不小,讓人走的有點靠悲。但...動輒能發現新鮮事的朱家角,算是老地方能變出新把戲的最好代表。
(待續)
我想應該很多人在期待這趟旅遊的心得吧^0^
(謎之聲:你誰阿!!)
所以囉!廢話不多說,這次的上海灘之旅,我把他拆成幾個部分,有歡笑,有熱血,有淚水,有汗血,一段友情跟愛情交織的感人故事~~~
(謎之聲2:......)
又扯了一堆廢話。總之,首先這篇呢,就跟各位分享,上海隨手可得的傳統風情吧!!
(1)老街坊、小弄堂:
有東洋魔都別稱的老上海,紙醉金迷、如夢似幻的生活,相信是許多上海人,從19、上世紀到現在,美好的集體記憶與驕傲。
當然,現在的上海,不用說他們開發越來越誇張,物質文明也越來越站在世界的潮流尖端。
然而,大肆往前進之餘,上海仍然保存了往日的共同榮耀,就讓它隱身隨處可及的地方,與當代社會一起,和諧又不突兀的並行下去。
很多仿傳統建築風格的洋房或公寓~
小有名氣的古玩街
很多傳統建築,上海並未因開發而強制拆除。而是改以保留住人、或用國家重點文物保存單位的名義,讓它繼續存在,甚至重新打造仿古建築的商場或區域,讓外地觀光客在市中心,也看得到上海往日的風情。而且,不見得一定要在某些特定的上海景點,才能發現這種懷舊味。事實上,傳統仍在身邊。
如同周董的老歌〈上海1943〉裡面的片段(這歌還變成國文考試的常客...):
「消失的舊時光,一九四三;在回憶的路上,時間變好慢;老街坊,小弄堂,是屬於那年代白牆黑瓦的淡淡的憂傷...」。
透過隨處可看到的舊式建築,上海的懷舊風情,即便在一個最小也不過的巷子,都可以發現屬於「老」這位朋友的寶藏。
(2)豫園
豫園從明嘉靖三十八年(西元1559年)開始興建,至明神宗萬曆五年(西元1577年)完成,前後共用了18年時間。豫園原來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為了侍奉他的父親——明嘉靖年間的尚書潘恩而建造的,取“豫悅老親” 之意,故名為“豫園”。佔地70余畝。17世紀中葉,潘氏的後裔逐漸衰落,園林也逐漸荒廢。到清乾隆二十五年(西元1760年),由該地的人士集資購得豫園的一部分,並重新進行整理。
清道光年間(西元1821-1850年)豫園因年久失修,當時的地方官通令各同業公所分管並作為議事的地方,共有21個行業各佔一區,自行修葺。但從清代後期到1960年代,由於中國不斷的有戰亂,豫園就在這種破壞與重建的輪迴下擺盪,直到80年代大陸官方正式把他列為重點維護文物,豫園的生存空間才算保住~~
目前觀光客爆多的豫園
現在的豫園呢?早就成為觀光客去上海看古文物必排的重點名勝了~~(特別是跟團的遊客)
除周遭腹地幾乎因配合豫園,幾乎全改成豫園式的古代庭院建築外,還很自成一格滴,讓豫園成為一個比萬華、西門、新崛江等還大的綜合型態商圈。讓人頓時有種復古的現代感受,相當獨特。
附近整合為豫園商城
不過,人超多,且幾乎都是外地遊客。
可能外地人才想看看當地的古文化之美吧!就如同我們台灣人自己,對於故宮、赤崁樓等的喜愛程度沒那麼高,卻對什麼摩艾石像、吳哥窟、金字塔等津津樂道一般的心態,大家總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。
人可以說多到胼肩雜沓的程度,所以意思就是:隨身物品要格外留意(小心扒手)。
大戲台
在豫園裡陶醉的情侶
當然,逛豫園外部,除了步行,大家也可以採取比較有趣且有點小冒險的方式,就是像自然風我們一行,搭個用機車改成的黃包車,用比較快速的方式通過並瀏覽外圍的豫園商圈,直接進到豫園本殿的入口。
九曲橋、湖心亭、大假山、古戲台、以及在太平天國時代被當作上海小刀會起事的遺址介紹......,對於自然風我這個歷史人來說,就好像進到了寶山一樣開心阿^^~
在豫園裡,懷舊的感覺特別深。同時,結合現代商品的復古風,也頗令人回味。
(3)外灘
常看港片的人,對於羅文歌詞中「浪奔、浪流....」所指的外灘與上海,一定不陌生。
此外,周董的歌,也一定讓我們這代的年輕人瞭解,外灘在上海的地標意義。
所以,自然風一行人的自由行,對於這個最經典的地方,自是不會錯過。
坐船看黃浦灘頭浪奔浪流
上海外灘是上海租界區也是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發的起點。在1843年以前,這裡還是黃浦江邊的一片泥灘。1844年起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,英國人使用這塊地區作為碼頭,不久這裡開設了最早的一批洋行,其中最有實力的是英資公司怡和洋行(Jardine Matheson & Co.,外灘27號)、寶順洋行(Dent & Co.,外灘14號)、老沙遜洋行(David Sasson and Sons Company,外灘24號),以及美資的旗昌洋行(Russell & Co.,外灘9號)。1848年在這裡鋪築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。這條馬路的名稱「Bund」至今為止是西方國家對上海外灘的稱呼。
雖因國共內戰及隨著中共政權建立,上海外灘似乎沈寂了一陣子。但模樣始終沒有被動過。進入1980年代,外灘又逐漸恢復昔日盛況。
仍然很棒的外灘
現在的外灘,白天繁華熱鬧,同時也車水馬龍。舊時西方各時期在這設的商業據點全數保留,成為了知名的萬國建築街。
看著老洋房,一方面可以在心裡罵罵殖民色彩的外國企業=0=,同時也能在這找到與建築相關的不同視覺饗宴。
除了老洋房,沿著黃浦江邊步行,更可找到昔日上海灘的生活片段。不論是早期器物與拉車、穿著旗袍表演的街頭藝人、各式懷舊雕像...
乃至江邊隨時都會有的渡輪。上海的風光與傳統,就在這個景致中瞬間被濃縮起來。
到了夜晚,萬紫千紅的燈火環繞江邊,照亮整個外灘。這一刻,可知道昔日不夜城的稱號,在現代的上海,地位仍是不被撼動。
不論白天或夜晚,外灘頭,永遠都能呈現最直接反映上海灘文化的真實、美麗、及歷史。
(4)朱家角古鎮
提到朱家角,可能有些人有點陌生。
說實在的,自然風出發前,對朱家角也很陌生。
還是因為同行友人的父執輩,是當地出身的,他算是為了父執輩而規劃一趟尋根之旅,也因此,自然風有機會接觸並深入瞭解朱家角這古鎮。
朱家角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。早在宋、元時期,朱家角地區已形成集市,後因水運方便,商業日盛,逐漸形成集鎮,至明萬曆年間遂成繁榮大鎮。清代以後,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。至清 末民初,商業之盛已列青浦縣之首,為周圍四鄉百里農副產品集散地。由於這個鎮發展歷史已近千年,在1991年,上海將其提報為「上海市四大歷史文化名鎮」,此後,該地逐漸變成上海觀光上的文化資產代表。
(以上代表大叔我有做功課^0^)
朱家角古鎮面積達1.5平方公里,比鄰近同為文化古鎮的周莊面積還要大上三倍,家大,自然遊玩的地方就多,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,北岸井亭港,南岸北大街,兩岸遍佈蜿蜒曲折的小巷,花崗岩石的街面,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及眾多的歷史遺跡。
小橋流水是自古文人最愛的景,而朱家角應有盡有!!
有漕運、也有扁舟、加上隨處可見的小拱橋,及蜿蜒且密佈的的小巷弄市集,讓我們在朱家角的歷史巡禮上,時時都有新發現。
雖然,因為這個小鎮一點都不小,讓人走的有點靠悲。但...動輒能發現新鮮事的朱家角,算是老地方能變出新把戲的最好代表。
(待續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