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文章,是自然風我目前工作所建置的網站內容介紹。
別緊張!這不是強迫推銷之類的,自然風我也很討厭做置入性行銷的事。大叔我只是單純以一般民眾的身份,跟大家分享這個網站^^。
這個類似線上博物館形式、同時提供許多互動性題材與功能的工具型網站,預計11月初正式開放給一般朋友使用。也歡迎各位在我格子裡的好友們,有空可以去點看看這個網站,一起用更活潑、更多元的方式,享受發掘與創造知識的樂趣吧^^!
===================
猶記小時候,只要每次家中有親戚長輩聚會,在茶餘飯後的閒聊中,「往事」必定是他們會提到的話題。偶爾,還聽到一些年紀更長的父執輩或是祖父母輩,聊及糖廠、香蕉園、日本警察好凶的瑣碎內容。甚至,聚會結束前,他們會一起哼著日本民謠,為當天溫馨的家族聚會,留下圓滿的收尾。
當年聽著這些零碎內容的我,無法感同身受,只知道:這些跟日治時期有關的記憶,不論好壞,一定是他們生命中共同經歷過的難忘片段。
可惜,當時只是個懵懂小孩子,在這些話題上總少了一種參與感。多年後,再次憶起這段過往,更覺得有些感嘆,尤其是當這些長輩陸續成為先人之後。
長輩彼此間共同的回憶,正如班納狄克‧安德森(Benedict Anderson,1936-)在《想像的共同體》(Imagined Communites)一書中提及的概念:族群、民族這類的團體,是一個被想像為「有限的、享有主權的共同體」。同時,這樣的想像並非虛無的、捏造的,而 是一種認知的過程,是一種社會學、心理學上的「社會事實」。藉由語言、宗教等理解「共同世界的方式」,所建構出的群體架構。
實地經歷日治時期的老一代長輩們,靠著這份記憶,他們彼此關係能串連得更為緊密。一如我們這個世代的人,談論「台灣之光」王建民、郭泓志時那種與有榮焉的參與感般。共同記憶,是結合群體的最佳工具。
只是,上一代的長輩與我們年輕人,傳統世代與六、七年級生,看似彼此間沒有交集的二個群體,如今藉著web 2.0的網路科技,將能把這兩個「共同記憶」截然不同的群體,在網路世界中有了交織記憶的可能。這也讓我有機會,稍稍彌補當年無法加入話題的遺憾。
台灣多樣性知識網(網址:http://knowledge.teldap.tw/)中,首波知識探索內的「日治時期的台灣圖像」主題,便能使人身歷其境的,對當年台灣有更深一層的了解。
這個主題的發想,是透過與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的合作而來。國立台南大學所提供的「臺南大學日治時代日文珍本數位典藏計畫」(網址:http://140.133.9.114/digital_book/plan.php?msg=plan),內容中把有關台灣日治時期的歷史、文化、政治、經濟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學、文學、音樂、兒歌、美術、宗教、風俗民情等各種出版品,加以整理且數位化。其中的圖像,更完整呈現了台灣人民在日治時期的風俗民情。
台灣多樣性知識網取得此計畫的充分授權,並挑選了當中關於日治時期台灣的各種影像,透過這些畫面傳來的訊息與相關文字敘述,使人彷彿能穿梭時空,回到過去,與日治時期的台灣有了交集。
此一知識專題,除讓世人充分瞭解台灣的人文與歷史風貌之外,以「臺南大學日治時代日文珍本數位典藏計畫」為基礎,未來將進行更多關於日治時期台灣圖像的串連和知識整合。
此外,台灣多樣性知識網本身具備的互動式網站架構,透過線上即時知識編輯,以及知識地圖創造、知識分享的貼心互動式功能,使這段歷史不再只出現在冷 硬的文本內,而是透過充分運用web 2.0概念,讓我們實地返回日治時期的台灣,一同探索、漫遊於這原本遙遠、但已在網路平台上被拉近的文化時空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