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四、乍醒的雙頭龍

    
    漢成帝建始三年(西元前
30年),王渠一家人在長安定居,轉眼也近三年了。在首都這幾年的歷練,更讓她的幼子王莽成為一個不凡的青年,全身上下散發著一股英挺之氣。

    
    這段期間,王元后私下仍不時派人關心王渠一家的生活狀況。雖然王渠她很堅持不受封賞,但王元后仍偶會以個人名義,資助生活物資給王渠一家,讓她們家生計不致匱乏。因此,王渠對王元后相當的感謝,也時常叮嚀的兩個小孩,他日若有機會,一定要好好報答王元后對他們家的恩惠。

    王莽也知道,他的太后姑母有心提攜他們家。所以,他對王元后亦滿懷感激之情。在長安這幾年,他更潛心鑽研儒家學問,希望有朝一日能學以致用,以不辜負太后對他們一家的關愛。

    搬至長安後,由於家中生計不像之前那麼拮据,讓王莽有較多的時間能夠求學。求學期間,更使王莽覺得自己好像入寶庫那般興奮 

    
(不愧是天子門下、首善之都阿……。)感受到學術風氣的興盛與學校規模之大,讓王莽心中有著這樣的感受。

     長安的太學,是唯一由漢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學校,制度嚴謹,規模盛大,比當初他在家鄉魏郡所待的私校要好太多了。王莽雖未滿十八,不到能進太學年齡,然而他常常會找機會進去旁聽,倒也讓他長了見識。 

    此外,王莽更積極地在長安的各大私學講堂中拜師求學。當時的長安,許多當代大儒在此開設私學,諸如沛郡的陳參、蒼梧的陳欽、沛國的徐宣等人,都是當時的儒學大師。這些大儒們雖未仕官,所開設的講堂也不如官辦學校那般規模完整,但授課內容與教材比官學多元自由,且又素負名望,連中央政府很尊敬他們,所以照樣吸引許多學生慕名而來拜於門下。


   
而求學過程中,王莽還結識了陽並、陳湯、班稚、班斿兄弟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。在私學中的經歷,讓王莽身心能迅速的成熟起來。

 

    只是,隨著思想的成熟,閱歷的增加,鑽研儒學的王莽,心中卻逐漸對當前儒學的本質產生了懷疑。


   
(我們所學的儒家之道,真是儒學所追尋的精隨嗎?)王莽有時會這麼想。

   

    看到老師們在授課時,言必以「祥端災異」、「甘露降,百穀登」、「日蝕者,陰盛者也」、「享鬼神之靈」這類近乎荒誕不經的災異之語,去詮釋儒家經典,王莽不免對於這類的學術主流產生懷疑。只是連同儕都對老師所教的說法深信不疑,勢單力薄的他,也僅能把問號藏於心中。

 然而,懷疑的事實果真被赤裸裸戳破了!某日,在陳參的私學堂上,一個儒學新進的言論,帶給王莽及滿場學生極大的震撼。

    當天,陳參站在講台上,一如既往地講授他擅長的禮經。授業過程中,陳參運用陰陽五行的說法,講解禮制的演變。同時,他融和政治時事,用陰陽五行的變化,闡述政治時事須合乎禮制的重要性。陳參說道:


   
「昔日建始元年時,陛下下詔封太后親屬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、王崇、王譚等人為侯。然而,王氏子弟當時皆無功受祿,因此天地間出現異象。當年夏四月,黃霧四佈終日。後陛下詢問諸臣何故,諫大夫楊興、博士駟勝等人即告訴陛下,大封王氏子弟就是違背高祖『非功臣不侯』的祖訓,造成『陰盛侵陽氣之象』。陛下了解到事情的嚴重性後,還跟朝臣們說『咎在朕躬』。可見人只違反傳統禮俗制度,上天可是會現出災異來警示我們的。諸位了解了嗎?」


   
「是的,老師」,台下的弟子們幾乎齊聲回答,但王莽並未回答稱是。一方面他身上流著王家人的血,老師陳參的評論讓他覺得尷尬。同時,王莽也不認同老師濫用異象之說解釋禮制合理與否的論調,他覺得這種說法太過牽強。


    正當王莽暗自沉思時
突然,一陣誇張的笑聲,劃破了此時本應安靜下來的課堂。


  
「嘎哈哈哈哈……這個說法可真有趣,真笑死人啦!!」


  
「諸位來求學本應安靜聽講,不想聽就請安靜離開,何以如此目中無人!是誰?」向來修養很好的大儒陳參,被這番衝他而來的嘲弄奚落所激,不禁發怒大吼。台下的學生也相當驚恐,紛紛四處張望,找尋可能的笑聲來源。

 

    「陳老師,是我啊!」這時,一個坐在後方角落的青年學生起身了。然後,他大步走向講台前,與台上陳參的眼神四目相接,此舉明顯帶有挑釁的意味。其他同學均屏氣凝神,深怕下一秒會出什麼亂子。

   

    過了好似千百萬年的數秒後,這名學生對陳參搖了搖頭,後退兩步,向陳參說:


   
「弟子無禮,但恕弟子直言,當前老師們所奉為圭臬的儒學主流,卻是陰陽調和、讖緯符命、天人感應這類言不及義的東西。老師,您難道都不覺得可笑嗎?」

   你太狂妄了,竟說聖哲們傳承數百年的儒學精髓是言不及義的東西,簡直無禮至極!」,陳參再度對這名年輕學生咆哮。 

    「老師,我想您誤會我的意思啦!聖哲們所傳授的儒學精髓,內容博大精深,學生當然不敢造次論斷。但我認為,老師們現在傳授的儒家學說,絕非像您所言是儒學精髓。相反地,這些東西不過是支微末流,甚至是走入歧途的虛妄之說,這讓學生對儒學的未來感到憂心啊!」無名的年輕學生這樣說,他的口吻很尖銳。


   
「你敢質疑我們的授課內容是支微末流之學?看來你這毛頭小子,學問見識果然淺薄。你難道不知所謂的天人感應,是我漢朝大儒董仲舒,在整合孔、孟諸聖哲學說與儒學經典後,所領悟出的道理。所謂的天人感應,目的就是求順天應人。當行事順應天道與人道之時,天下、國家、百姓就會諸事安泰,天人感應就是儒學用於當世的最終目標。我們研究讖緯、陰陽,也都是為了尋找天人感應之道,近而發揚儒學精髓。你這小子,竟把規模如此廣博的學問,稱作是『言不及義』,是太小覷儒學了罷!」

   

    不愧是見多識廣的大儒,面對這種拆招牌似的刁難,陳參應答起來還是氣定神閒,甚至還能用上駟對下駟的立場回答問題,令所有在場的學生佩服不已。


(看吧!老師們所傳授的學問才不是什麼支微末流呢,你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懂什麼?)除了王莽,幾乎所有的學生,都暗自為老師的回答與表現喝采。


   
如果這個年輕的學子,是個一知半解、夜郎自大的人就好了。可惜,他不是。面對陳參一席話,與滿堂的敵視氣氛下,他絲毫不為所動,悠然自得的說:

   

   「老師啊!您的說看似成理,事實上卻滿是漏洞。」這時,他從懷裡抽出一個預先準備好的書簡。陳參仔細一看,赫然發現,那是當年董仲舒書寫天人感應論的名作─《天人三策》。
 

    「跟老師您相比,學生也許是才疏學淺,但我朝大儒董仲舒提倡天人感應的作品,學生怎敢不拜讀?」理直氣壯的一席話,讓陳參也為之啞然。    
 

    「董仲舒天人感應的論點,雖有部分說法著重於鬼神、玄奇之論,但他的本義,無非是想藉凡人對鬼神的敬畏,從而在世間凝聚為善之力。而這種力量,才是國家邁向大同盛世的關鍵。我們儒家創始者孔子所言『天道遠,人道彌』,不正是如此嗎?天道是個遙遠的目標,我們當世的人所能掌握的,就是人世間的正道,這是我們儒者共同的使命,不容荒廢!」年輕學者的見解,既中肯又正氣凜然,讓滿堂的儒生也不得不認同。隨後,這個學生拉高聲音,繼續說:


   
「然而,老師您們這一代所謂的大儒,卻曲解了董仲舒的真意。您們過分地鑽研讖緯、鬼神之說,動輒以陰陽五行的言論來解釋儒學,根本偏離了儒學的正道。老師,您難道不知道孔子對於鬼神之說的立場嗎?『子不語怪、力、亂、神』、『未知生,焉知死?』、『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』這些警世之語,都是我們儒家始祖對學生再三強調的事情啊!結果,到您們這一代,儒家主流思想竟然演變成競逐鬼神之說,您說,即便有死後的世界,孔子若知道了會甘心嗎?」


   
多麼一針見血的抨擊啊!這一席話,讓陳參臉上發熱,頓時顏面無光。課堂上亦鴉雀無聲,全場都感受到這席話中無懈可擊的份量。


   
深吐一口氣,無名的學生對陳參說:

   

    「果然,像老師您這類思維根深蒂固的人,一定無法解決我提出的問題。我來這裡聽講大約半年了,然而每堂課,老師您均大談鬼神、陰陽之說。不僅老師,我在長安遊學的其它學校亦如此,這讓我相當憂心。我想,儒學若再這樣下去,將來定走向衰敗之途。也許,您會覺得我自不量力,但將來若有機會,我一定會把儒學的發展帶向正軌。以後,我不會在出現在老師的課堂中了,我要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儒學,未來一定會幫我們儒家找到嶄新的出路。其他在座的同學,未來若有機緣,我們會有在學問之路上相會的一天,諸位保重!」
 

    向陳參深深作了一揖後,無名的學生轉身離開學堂,留下滿是難堪的陳參,及面面相覷的同學。

 

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tclock1980 的頭像
    jtclock1980

    自然風大叔的狡兔第三窟

    jtclock19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